首页

chinese 中国女王紫露凝萱

时间:2025-05-29 16:02:25 作者:中国U-16男足2:1战胜沙特阿拉伯U-16男足取得开门红 浏览量:43311

  中新网吕梁2月26日电 题:返岗复工 山西85名吕梁山护工“再出发”

  中新网记者 范丽芳

  “在第二故乡青岛,因为这份工作,我多了许多特殊的家人。”回想自己在青岛打拼的5年,山西汾阳50岁的吕梁山护工康海兵感慨万分。2月26日,包括他在内的85名吕梁山护工返岗复工再出发,分赴青岛和北京,开启新一年的打拼。

2月26日,85名吕梁山护工返岗复工再出发,分赴青岛和北京,开启新一年打拼。任建宇 摄

  走出吕梁山以前,康海兵在老家打临工维生,月入2000元,日子过得紧张。2020年2月,听闻政府有“免费护工培训还包就业”的好政策,便报名参加了“吕梁山护工培训”,经过20多天的在校学习,他顺利通过考试,并选择青岛为就业地,完成岗前培训后,被分配到紫荆东区项目部工作。

  康海兵的第一任雇主是位行动不便的老人。“因为长期生病,老爷子脾气古怪。”康海兵回忆,老爷子睡觉不安稳,他就一夜一夜地守着,安抚、按摩、讲新鲜事儿。老爷子喜欢吹萨克斯,康海兵常推着他去海边吹喜欢的音乐。经过半个多月磨合,老爷子对康海兵的态度逐渐缓和。

  康海兵回家探亲时,老爷子依依不舍,反复叮嘱“小康你早点回来”。就这样,康海兵陪了老爷子整整一年半,出院时,老爷子拉着他的手说:“小康,以后住院我就找你。”现在,他们依然保持联系,逢年过节互致问候,相处的不是亲人,却胜似亲人。

  在青岛拼搏的5年,康海兵照顾过各种各样的病患,其中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,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,是被认可的成就感,以及生活日渐富足的喜悦。

  “当年生活窘迫,父母生病都要四处借钱,现在,家庭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,这是之前我想也不敢想的。”康海兵说,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,真正看到了天地宽,“我要带更多兄弟姐妹,靠勤劳的双手致富。”

  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是吕梁市委、市政府立足脱贫攻坚、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举措。其间,当地印发《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(2021-2025)》《吕梁山护工“三转五化”实施方案》等政策文件;2023年,吕梁市委、市政府把吕梁山护工作为该市985重点产业链予以重点支持。

  截至2023年12月,吕梁市已累计培训护工52期、100414人,实现意向就业53086人。就业范围覆盖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等13个省、29个城市,与全国428家家政公司建立长期友好合作,蹚出了一条富有吕梁特色、可借鉴、可推广、可复制的劳务输出新路子。

  2022年9月,“吕梁山护工”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。

  当前,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,正在加快实现护工到护师的转变,努力实现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提档升级、提质增效,以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,为全省积累经验做法。

图为2024年首批吕梁山护工点对点返岗就业欢送仪式现场。范丽芳 摄

  26日举行的“2024年首批吕梁山护工点对点返岗就业欢送仪式”上,吕梁市副市长庞明明强调,人社部门和工青妇等成员单位,要切实维护好护工利益,让护工安心在外就业;各培训学校也要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,加强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,不断拓宽就业渠道,共同把“诚信、勤劳、专业”的吕梁山护工品牌叫得更响、擦得更亮。(完)

【编辑:田博群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广州开展多种形式植树造林活动 为大地添新绿

白晶莹还记得开幕式当天,上场前,她特意回想了一下自己平常执旗训练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,脑子里一遍一遍地回想整个彩排流程,为现场直播做足准备。

埃及将设立自由区发展游艇业

当日下午,由作家出版社、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贾平凹长篇小说《河山传》暨《贾平凹文选》三十卷读者见面会在西安举行,贾平凹与中国多位文化学者分享观点与感悟,与读者交流互动。

当地时间12月10日,三只旅比大熊猫“天宝”“宝弟”和“宝妹”从比利时天堂动物园出发,启程返回中国。众多比利时“熊猫迷”来到天堂动物园,与三只旅比大熊猫依依惜别。

聚焦人类学民族学 学者:在东西方学术对话等基础上扩展全球视野

2.依法保护民营经济发展。认真贯彻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,制定23条落实举措,坚持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、一视同仁对待。推进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治理,发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,针对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犯罪高发、侵害企业权益等问题,制定12条检察措施,推动健全民营企业反腐机制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。巩固深化涉民企刑事“挂案”专项清理,共清理2100余件,健全预防“挂案”长效机制。

守底线、促增收 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

今年全国两会中,对于何为AGI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给出的答案是:人工智能在日常物理和社会场景中能完成无限任务、能自主发现任务,即“眼里有活”、有自主价值驱动。今年1月底,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京展出了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的雏形——小女孩“通通”。朱松纯称,“通通”具备三四岁儿童完备的心智和价值体系,目前还在快速迭代中。在他看来,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能力背后,其实都是AGI要研究的核心技术问题。“实现通用人工智能,关键在于为机器‘立心’。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